记忆消减海报剧照

记忆消减已完结 共10集

  • 木村拓哉,上户彩,水野美纪,田中圭,铃木浩介,吉本实忧,猪野学,阿南敦子,野间口彻,矢野圣人,高桥来,山口麻友,新井浩文,光石研,渡边一计,及川光博,西田敏行,莲佛美沙子
  • 七高剛,田村直己

  • 日本剧

    日本

    日语

  • 2015

@《记忆消减》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日本剧

@《记忆消减》相关影评

【缘份?】自从八卦杂志传出木村的春季剧会翻拍I'm home之后,2ch乡民已经开始嚷着是中年家庭剧版的Gift;之后甚至连八卦网站也如是说,还说I'm home收视不好,命运会跟Gift一样被大众遗忘;最后连男主角的广播节目也收到听众来信,指原著作者石坂启在某个场合提到--当年受Gift启发而创作I'm home这个故事。【致敬?】综观全剧,的确像是配合他现在的年龄气质,从Gift得到灵感的致敬作。如果说原著已经有Gift的色彩,朝日版剧组的改编令这剧更向Gift靠拢,例如:家路久在公司被监视(原著完全没有职场阴谋线…),监视他的皆是小女孩(当年很嫩的筱原凉子,跟现在的确也是很嫩的吉本实忧!)当中的奔跑场景,每集的客串嘉宾紧扣家路久的回忆之路,首两集黑久与女人鬼混的梦境,最重要的对象放在储物箱/藏宝盒…当然还有大量犹如私小说般碎碎念的第一身旁白。某程度上,可以说是40代的木村拓哉向20代的自己致敬。【先天性相异?】1. 失忆设定Gift的男主角早坂由纪夫不是局部失忆,而是完全失忆,更重要的是监视他的一干人等(包括速递公司的老板)对他的过去亦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跟由纪夫及观众一样,完全以无知的状态去追寻由纪夫失落的过去;但I'm home的男主角只是失去近五年记忆的局部失忆(以致常常造成记忆混乱,乱入别人的家及乱做菜),而包围家路久身边的人(包括前妻、新妻、医生、公司内监视他的人或普通同事)几乎已深知/风闻失忆前家路久的为人,他们在家路久找寻过程中欲言又止,虽然可以说是人性的挣扎,但对讲求即食的观众来说,失去了一起「追查、推敲」的过程,只会觉得故弄玄虚。当然I'm home本身有原著,就算观众再回避媒体爆雷,也不能避开剧中的对白及回忆片段中,很早就得知失忆前家路久是个怎样的人。(所以才有观众认为黑久不够坏)其实沟口武弘也只是小喽啰(某程度上是当年男主角邪魅狂狷的气质令观众有错觉而已…),但由于剧情到中段时还未透露过任何具体讯息,所以后期当他的真实面貌被呈现出来时,Gift的观众才会跟由纪夫及其他剧中人一样震撼,而I'm home的观众只能看着白久如何被黑久吓倒。2. 剧种设定另外,就剧种而言,Gift是真正的职业单元剧--主角早坂由纪夫是一名速递员,专接各种奇怪的生意,如运送佛像、肾脏移植、考试题目…等等,每一宗速递生意(单元故事)表面上各自独立,本身的故事性亦很强,而内里则含有主角失忆前的人格碎片,透过剧情推展把由纪夫过去的记忆重组;至于I'm home某程度上是伪单元剧--虽说同样以单元故事推进剧情,但每一条钥匙(单元故事)屋主的故事紧扣主角家路久失忆前的性格为人,而且全部只是他个人的家庭问题(幼年父亲离家养成不信别人的性格,力争上游要出人头地,甚至不介意借女人上位…满满日本泡沫经济爆破后人心失落的状况…),就算扯上公司阴谋,整体布局比较单一,也容易让观众觉得鬼打墙、爆点不足,不易得到共鸣。【优劣?】第一次看Gift是五、六年前(刚入坑之时),当时觉得故事概念有趣,失忆前的沟口武弘很迷人,失忆后的早坂由纪夫虽然呆呆的但秀色可餐…只是故事有点散乱不集中,不够同样是偏锋角色,剧情狗血但聚焦的《从天而降一亿颗星》吸引。今年重看,却发现到单元之间隐藏的联系,原来早在头几集已经埋好了沟口武弘的性格伏线,剧本的确很缜密!加上题材确是大胆异色,有现在的深夜剧既视感。(虽然个人看过的深夜剧不多…重看Gift之后第一感觉是想到了《大川端侦探社》。)至于I'm home,朝日称它为「异色家庭悬疑剧」,感觉剧组一直在「家庭」及「悬疑」两方面摇摆不定,之前每周追看时的确有被其节奏搞得不耐烦,现在重头再看(好吧重看得有点快),还是觉得剧组就上述两项元素摇摆不定,故此到最后期待「悬疑」的观众嫌谜底太普通,想看「家庭」的观众又嫌其他剧情碍眼…看到有喜欢Gift的日饭把I'm home批过一文不值(字眼也挺狠)…个人觉得批得太过了。虽然I'm home先天性(剧种、主角职业及失忆设定)不够Gift讨好,故事亦不够Gift布局缜密、伏线环环相扣而又到处有惊喜,但绝非完全被比下去。先前说过,以现在的角度来看Gift绝对是深夜剧,当年男主角刚拍完Long Vacation大红,包袱较小,敢于挑战偏锋题材(倒是后来的新闻事件令此剧无辜被封印…);现在I'm home是一部黄金招牌时段(星期四晚上9时)的日剧,而今时今日的他,无论收视、戏路、演技皆有沉重的包袱,仿佛每拍一部戏都会惹人强烈质疑:「为什么他要拍这部戏?!」(这部戏可以替换成SF、时代剧、续集…等等)搞得忘记了戏剧单纯「令观众享受及满足」的本质。撇開個人有太多身份(隨手一數有テレ朝ヲタ、踩雷協會、原作廚、豚局後援會成員→簡直中日混雜!),其實我只是想單純地看一個有趣的故事而已。失忆题材虽然是有点老套(的确唤起我小时候看某部港剧的记忆…[玩手指]),但比起近年日剧当道的「什么也要劝恶扬善的爽剧」有意思,何况面具这点子为失忆加添新意…纵使值得吐糟的细节(尤其制作层面)不少,但整体上个人蛮喜欢这个故事。天下本无事,又有多少新鲜题材点子?所谓原创何尝不是取材于现实?想象力匮乏的话,何尝不会被指为抄袭?何必拘泥于是否改编或致敬?(这个反问跟比较无关,纯粹是个人的无聊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