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海报剧照

兰心大剧院正片

  • 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汤姆·拉斯齐哈,黄湘丽,中岛步,王传君,张颂文
  • 娄烨

  • 剧情片

    内地

    普通话

  • 2019

@《兰心大剧院》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剧情片

@《兰心大剧院》相关影评

《兰心大剧院》真的是部命运多舛的电影,17年就开始拍摄,19年收到了戛纳电影节的入场券却还未完成后期,无奈只能入围同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当年12月定档又因为宣发方等多方面问题延期上映,直到2021年10月15日才确定上映。 影片的亮眼之处 电影整体质感很好,黑白定调与低清晰度也加强了神秘感。本片是必须用低清晰度黑白调的,一方面电影本身有戏中戏的部分,这种方式符合当时的戏剧质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谍战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并且隐秘暧昧,低清晰度黑白模糊了色彩的同时也模糊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边界,也让戏中戏和现实密不可分,使整部影片弥漫着神秘隐晦的色调;更何况人物心理状态也是透不进光的,在暗影中罪恶一点点蔓延,而内心的阴暗也一点点扎根,真相都被埋在模糊的阴影中,所有人都在这看不见色彩的混沌世界里沉沦,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见得阳光。 同样的道理,大面积选择阴雨天也加重了罪恶感和压抑感。整部影片场面调度方面,无论是灯光、服装、布景或者演员表演都让观众感到闷热黄昏午睡时醒来的沉,在温水里慢慢溺死的那种闷,别说戏中的人物被压抑的无路可退,连观众都被昏暗的环境、黑白的色调、厚重的服装、绵绵不断的雨压迫的喘不过气。电影的基调就这样子深深根植了。 造型调度这块稍微提一下,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它符合电影本身的表达效果,厚重而严实把于堇这个角色的孤独感与沉重的负担给凸显了;并且造型是符合秋兰的人设,虽然不太符合于堇的身份,但把虚拟与真实人物之间的边界模糊了。可本片的造型是绝对不符合正常审美,也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好看,设置的太过度了,这点后面会重点提。于堇始终把自己裹在厚重造型里,人群有多追捧她就有多孤独 戏中戏的不仅设定的很高明运用的更是出彩,娄烨通过行云流水的剪辑和剧情设定模糊了电影中的边界,整部电影在虚虚实实的阴暗光影中交错,给人一种迷离的不真实感。本片中于堇饰演的秋兰和于堇本人渐渐融为了一体,重复排练多次的话剧却映照了电影中的现实发展。最后于堇本人走上了首映舞台,说的是戏剧中的台词,却也是现实的需求,绝对的人戏合一。台上演员演的就是其现实进行的,台下的观众也被迫参与到了剧情。演员下了台,观众登了台。整个剧院成了一个大舞台,在大雨天矛盾终于爆发。可惜现实结局远比戏剧残忍,没有一条走向阳光的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最后的一段枪战戏用手持镜头使沉浸感非常好,配上黑白的色调和暗淡的光影真的是写实也增加了未知性。 而电影的节奏进展也非常紧凑,在戏剧与现实的交错中,现实像车轮子一样飞速的滚向了戏剧剧情。无数的人物较量着、纠缠着,共同把于堇推向了戏剧中的人物。女主角的设定是真正的好角色,各种语言角色切换并有三重身份,舞台上的她、真实的她,伪装成大明星作为间谍的她。她心中装着民族大义却又看中儿女情义,太过于矛盾却又得隐忍,只能一点点把自己裹进装扮中。她在男人中周旋,成为戏剧矛盾的中心;又是真正的女英雄,主宰着大事件的发展。 不得不说巩俐真的是演技本身,本片一改她近些年来以爆发力和张力为主的表演方式,选择了内敛含蓄的方法,也更符合人物身份。她把于堇的孤独感体现的特别好,人群在追捧她拿着相机对准她,她在车上把自己裹成了粽子,仿佛这就是她的堡垒。白玫是与于堇镜像的那个人,于堇扮演着美代子,她扮演着于堇。同样的孤独同样的不得已,因为这份惺惺相惜她们互相有了爱慕之情,而一直很喜欢你又是多美好的告白语? 于堇最后的选择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你把枪打开,独自走回故乡,像一只鸽子,倒在猩红的篮子上。”这部电影真的是浪漫之死的故事,她完成了使命任性了这一回,旁人不理解自己却是值得的。下面来谈谈缺点吧。影片的一些瑕疵 我一直好奇男主角为什么用赵又廷,他的气场完全和巩俐不配套,不仅不像情侣反而像极了老大和小弟。但是仔细想想赵又廷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更弱软的一方,反而需要于堇保护,只是演员确实不够有银幕魅力能和巩俐配对。你无法理解于谨这种优秀的大女主为何沦陷于谭呐,但是《如果爱》里面周迅饰演的孙纳对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稍微薄情一点我们都不能接受,一样是饰演软弱的小男人金城武却可以让人心疼,只能说都怪这该死的魅力。 电影本身采用黑白片形式无可厚非。但是部分方面却没有配合好,例如服装太过累赘,缺乏色彩更使得层次感不够,配合阴暗潮湿的大环境观感是太压抑了,符合电影效果但更是缺点。巩俐的裸妆在黑白片中显得非常憔悴,如果不能有合适的妆容造型,黑白片不仅无法模糊年龄反而更显疲倦。其实黑白片对普通观众并不友好,也可以采用部分黑白的形式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如此边界感就会变强。 整部电影手持镜头非常惹眼,虽说写实且亲历感强,但配合电影阴暗的环境和色调使得画面更加模糊,我觉得只有枪战部分才需要。而且在电影院看真的太晕眩了,观众眼睛都不知道往哪放,这是本片观影体验上最大的问题。 服装造型这块很奇特,不太明白娄烨的脑回路。虽说真美人适合所有的造型,但是也不过是玩笑话。巩俐骨架较大,身材也够丰满,实在不适合累赘的发型和服装,把她活活衬托成了俄罗斯伐木女工,还远不如《嘉人》当时拍的封面造型。就事论事,这身装扮谁穿也好看不了。其实她在小田切让病床边把头发放下来就不错,如果为了电影角色而设计当然无可厚非,比如《兰心大剧院》中有戏中戏,于堇饰演的秋兰是女工,装扮土气一点、妆容憔悴一点都是可接受的。但巩俐饰演的于堇哪怕是特工但更是大明星,她如果是素人裹的严严实实完全没问题,但明星身份才是她最好的保护色,搞这一身累赘的造型并没有民国女星的风范。于谨的妆容发型甚至服装风格与她饰演的秋兰几乎一模一样,我觉得娄烨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模糊电影与戏中戏的边界,也模糊于谨与秋兰的边界,给人一种似真似假云雾缭绕的感觉,也符合电影神秘的气息,但是用的太过了反而让人物造型失败了。 整部电影娄烨企图用模糊的边界、模糊的色彩、模糊的人物关系、种种的模糊提高电影的格调,但是太过度的渲染给观众的体验感却反而太不明朗。 其实电影本身也不是为了标榜自身水平,或者凸显格调,特别作为一个院线电影也不仅仅给业内或者影评人欣赏,更多的是最广大的普通观众来捧场,那么影片是不是通俗意义的好看就很重要了,而这部电影的确有一定观影门槛。关于演员巩俐 先来谈谈巩俐的主要成就吧。巩俐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缪斯,更是华语电影九十年代黄金期的领路人。 她曾十二次入围三大主竞赛,是亚洲女演员第一人,是华语圈第一个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她是世界上第二位主演电影获得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满贯的演员,也是唯一一位女演员;34岁就成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柏林电影节主席,还是柏林50周年,36岁又成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是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双三大主席,也是全世界两度担当三大电影节主席人选中最年轻的;她是全华语影坛的第一位及第二位三大电影节主席,更是亚洲第一位及第二位女性三大评委会主席。在此之前亚洲甚至没有女性A类电影节主席,巩俐却一举超过了所有亚洲男性坐了两次三大电影节主席的宝座,她是当之无愧的亚洲影坛女皇。其演绎生涯横跨五个十年,连续五个十年都有票房前五的电影,连续四个十年都有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作品,其演艺生涯之续航为华语女演员第一人。 巩俐1995年婚后就大幅度减产了,可能几年才有一部院线电影。不得不说她的职业生涯有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大从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首先在其事业巅峰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曾10次入围三大主竞赛,仅用五年时间主演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大满贯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分别荣获柏林、威尼斯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大红灯笼高高挂》及《活着》又分别荣获亚洲威尼斯及戛纳电影节二等奖,短短几年的作品就奠定了其华语乃至亚洲作品女皇的地位;但是走入新千年后的巩俐随着中国电影业的遇冷加之自身的减产作品削弱了不止一个等级,当然还各式各样的时代以及自身的因素。曾经的巩俐与作品是相映生辉的,共同创造了辉煌年代,而新千年后的巩俐是拉高电影质感的妙药,无论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艺伎回忆录》、《归来》、《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夺冠》皆是如此,电影可以不合格,但是巩俐对角色的塑造却是接近满分的存在,不得不说这是演员的极高境界。巩俐早期角色,按时间排序 其次其个人的表演风格,角色类型以及气质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极致。巅峰时期的巩俐被誉为中国的山口百惠,可仙可纯可地母,塑造的角色多为正面的、受压迫的或是深情的,表演也偏内敛,但是其依然在这个范围中塑造了许多截然不同的经典角色,演员需要天赋,而30岁之前就达到巅峰的巩俐是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女。而中年后她的气质达到了另一个极致,那股子性感及强势让人俯首称臣,修炼出了一股淋漓尽致的女王范,塑造的角色也多为进攻型的狠角色,这些角色甚至比其年轻时神作中的角色更出圈,毕竟谁不爱强势美艳的大女人呢?可以说前期巩俐作品出彩,后期便是角色出彩了。关于其气质及风格的变化我认为王家卫的《2046》及《爱神之手》至关重要,他发掘了巩俐截然不同的一面,也改变了其根深蒂固的表演方式,可惜两人没有真正意义上密切合作过一部长片,实实在在是华语电影的损失。 当然巩俐也有96到03长达数年的蛰伏期,好在她从未放弃,转身走上了另一段无法替代的演绎之路。巩俐后期角色,按时间排序 巩俐无疑是华语圈独一无二的,如此低的产量依然有着最好的片约,五十多岁依然可以是顶级资源中的大女主,她也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其实她个人没有再创造巅峰离不开自己那股子执拗,走遍三大电影节的她如同远洋巨轮上的船长,让她在江河里面遨游从心态上就难以转化。其推过的电影不少都是好作品,如《青蛇》、《夜宴》、《一代宗师》、《让子弹飞》等等。她太执着于好角色、好电影及好导演,反而限制了自己,忽视质变也可以引发量变。何况演员的事业需要联动性,几年一部的产量实在无法把她推的更上一步。而且当你习惯于拒绝时,只会让人望而却步,形成一个解也解不开的恶性循环。但是还好她是巩俐,华语圈最伟大的女演员,哪怕不在江湖处处都是她的仰慕者。 最终,磨了巩俐许多年的娄烨终于拍出了《兰心大剧院》,也是巩俐第一次与第六代导演合作,希望是新起点,未来有更多的尝试。巩俐在威尼斯电影节《兰心大剧院》首映红毯槽点:作者那点事 上图是巩俐出席威尼斯电影节《兰心大剧院》首映,状态之好无需多说,事实上那段时间有热度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巩俐的状态和气场。在电影节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摄像头对准她一人,与其说是电影的宣传平台,不如说是女王的个人大秀。 本来准备看一下原著,但是作者真乃奇女子,从多年之前就开始在微博嘲讽巩俐,最可笑的是嘲讽其年龄。往俗的说作者比巩俐还大上三岁,颜值和状态更是云泥之别,巩俐的状态在同龄人中已是望尘莫及的,不知道虹影女士又是如何嘲讽别人的,又是哪来的自信?往雅的说作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又同是女性,去嘲讽女性年龄真的是件非常狭隘甚至低俗的行为,何况对象还是一名杰出的女性,是华语电影的骄傲,虹影女士的做法和旧时代嫉妒别人整天搬弄是非的小脚妇有什么区别? 我想不到一个女性作家去嘲讽优秀女性的年龄,也同样想不到她嘲讽别人没文化。术业有专攻,巩俐在事业上的成就是虹影女士十辈子都难以追上的,以往出演的改编文学作品也皆是莫言、余华、严歌苓等文坛大咖,巩俐没有嫌弃虹影水准不够居然反被羞辱,也不知道是谁没文化修养。嘲讽演技更大可不必了,拉踩别人演技不能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优越。 虹影女士如果如此高贵,可以好好把版权收起来,不必为金钱折腰出卖文字,也不会选上她及其嫉妒的巩俐。巩俐就是巩俐,无论别人怎么嘲讽也不会压盖光芒,本部电影也是非她不可,巩俐也给了原著更多的光彩和知名度。虹影女士不感激反在电影拍摄宣传期间多次内涵巩俐,什么叫黑白片可以模糊巩俐年龄?难道用黑白是因为巩俐超龄?真的是可笑又低级。还是希望作者以后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