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海报剧照

解释鸿沟连载中 连载到6集

  • 陈嘉映
  • 朱凌卿

  • 国产剧

    中国大陆

    汉语普通话

  • 2024

@《解释鸿沟》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国产剧

@《解释鸿沟》相关影评

非常感谢嘉映哲学小程序的邀请,让我能有机会参加《解释鸿沟》的提前观影。现在的我坐在电脑前写影评,回忆起一周前的观影活动,依然有温暖与感动从心头涌起。纪录片里的很多镜头都在记忆中慢慢变得模糊,但依然留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我采几点与大家分享。另外,作为一个贪婪的观众,观影过程中唯一的遗憾是只看到了先导片和第一集正片的前二十多分钟,不免意犹未尽。但想到五月份正片就要在腾讯视频上线,又充满了期待。

我们可以怎样来交流?

言语交流几乎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但我很少认真思考过:我为什么需要交流?我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和人交流?影片里记录了一次聚餐时陈老师和叶锋老师从“心智能否物理还原”这个问题出发开始的一场有趣论辩。两人对“心智应该如何解释”“究竟什么才是真”等问题有着大相径庭的观点,彼此无法说服,但恰恰是在这种观点的相互冲突里让我感受到了这场对话最精彩和最生动的部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稀缺的对“真”既谨慎又无比坚定的求索态度。

这样的对话场景也许只是陈老师生活的小小一角,可却在影片结束后持续叩问着我:在我与朋友的日常交流中,有没有勇气认真的捍卫自己的观点,即使预期会产生剧烈的冲突?我能不能克服自身固有的偏见,倾听他人并反思自我?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媒体里常见的交流或是为了避免冲突而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或是固执己见的自说自话,以至于近乎忘记——真实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物质才能过上良好生活?

纪录片中有展现陈老师的一些生活侧面:一位七十岁的长者骑着一辆非常普通的自行车出门办事、家里无甚装修甚至还乱乱的、主创提到陈老师的学生在家里聊天到深夜就直接打地铺睡觉。在这个被消费主义笼罩到近乎密不透风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把精致的物质“品味”与一个人生活的丰富度挂起钩来,也似乎已经习惯于用钱作为标准衡量生活的方方面面。纪录片里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却带给我一种别样的感慨:是呀,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质才能过上良好生活吗?我们真的需要一所大房子、一套彰显品味的装修、一辆昂贵的品牌汽车、一个长长的银行存款数字,才能获得生活的安全感、才有资格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刨去他人或society后天赋予我们的“需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会有多少受众?

在第一集的先导片和观影活动的现场问答环节,我能强烈的感受到来自陈老师和主创团队的、对观众能否接受这样一部影片的某些担忧。当时坐在现场的我很想冲动的起身跟主创说:“我的腾讯视频会员几乎就是为了看《十三邀》才充值的呀。陈老师的访谈是我在《十三邀》所有访谈里最喜欢的一期,虽然剪掉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当然,我只是上亿长视频会员中的一个最普通的样本,也充分理解拍摄背后的商业考量。我并不了解大众的观影偏好,也许说这些只是浮泛的不切实际,可是当我与身边的朋友们聊起生活,那些大家鲜少提及而实际上如此普遍的焦虑情绪、无意义感、生活的困惑等问题,似乎并没有因为大家不谈就消失不见,而多是被遮蔽被隐藏、在暗处长久的缠绕着很多很多人。当然我们可以在哲学、在艺术、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里摆脱这些生活的阴影面,可我们却几乎无法在占用我们如此多注意力的视频媒体中得到什么启发,甚至于我们也不再期望可以从媒体中得到这些东西。

但,真的就只能如此吗?我没有答案,只是很开心有幸看到这样一部纪录片,让我又可以有十余个小时的时间沉浸其中,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为更好的生活积攒一些精神力量。